- N +

拍摄角度技巧 拍摄角度如何划分

拍摄角度技巧 拍摄角度如何划分原标题:拍摄角度技巧 拍摄角度如何划分

导读:

拍摄角度的划分主要可以从物理位置关系(相机相对于被摄主体的高度和方向) 以及心理效果两个维度来看。最常见的是按垂直高度和水平方向进行划分:一、 按垂直高度划分(相机相对于主体...

拍摄角度的划分主要可以从物理位置关系(相机相对于被摄主体的高度和方向) 以及心理效果两个维度来看。最常见的是按垂直高度水平方向进行划分:

一、 按垂直高度划分(相机相对于主体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)

这是最核心、最常用的划分方式,直接影响主体的视觉力量感、与观众的心理距离

1. 平视角度:

描述: 相机镜头高度与被摄主体的眼睛(或主要特征点)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。就像我们日常与人交谈时的视线高度。

效果:

自然真实: 最符合人眼常规观察视角,画面平稳、客观、真实感强。

中性平等: 制造一种平等、亲切、不夸张的交流感。观众感觉与被摄主体处于“同一水平”。

缺乏戏剧性: 过于常规,有时显得平淡,缺乏视觉冲击力。

适用场景: 纪实摄影、采访、日常人像、需要表现平等沟通的场景、大部分常规风景。

2. 低角度:

描述: 相机位置低于被摄主体的主要特征点(如眼睛、腰线),镜头需要向上仰起拍摄。

效果:

强调力量与威严: 使主体显得高大、强壮、有力量、具有权威感或压迫感(如拍摄英雄、高楼、纪念碑)。主体仿佛在“俯视”观众。

增加高度感: 拉伸纵向线条,让主体看起来更高大(如拍人物显腿长)。

拍摄角度技巧 拍摄角度如何划分

夸张前景: 靠近镜头的低处物体(如地面、脚部、前景景物)会被放大夸张,增强空间感和纵深感。

天空背景: 更容易拍到天空作为背景,画面更简洁。

英雄化/神化: 常用于塑造英雄、神灵等形象。

适用场景: 拍摄建筑、树木、英雄人物、想表现力量感和威严的主体、创造压迫感(如恐怖片)、用天空做简洁背景、拍人像显腿长/显高。

3. 高角度:

描述: 相机位置高于被摄主体的主要特征点(如头顶),镜头需要向下俯视拍摄。

效果:

弱化主体/缩小感: 使主体显得渺小、脆弱、无助、微不足道或陷入困境(如拍摄小人物的困境)。

展现全貌与环境: 能清晰地展示主体顶部以及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、布局结构。(如航拍、俯瞰城市、拍摄桌面静物)。

降低威胁感: 常用于拍摄儿童、小动物,显得可爱、无害。

制造上帝视角/旁观感: 给人一种抽离、冷静观察的感觉。

压缩高度: 会让站立的人显得矮一些。

适用场景: 航拍、地图式展示场景布局(集市、广场)、拍摄桌面静物、美食、表现人物的孤独或脆弱、拍摄儿童/小动物营造可爱感、表现被审视或监视感(如监控镜头)。

4. 鸟瞰角度:

描述: 一种极端的俯拍角度。相机几乎在场景的正上方,垂直向下拍摄。

效果:

极致抽象/地图化: 主体呈现平面化、图案化效果,失去体积感,强调形状、线条和布局。

全局视野: 清晰展示复杂场景的全貌、结构和运动轨迹(如交通流、人群)。

完全抽离感/上帝视角: 观众处于绝对客观、置身事外的位置。

独特新颖: 提供非常规的视觉体验。

适用场景: 无人机航拍、建筑结构俯视图、抽象艺术摄影、监控镜头、展示复杂图案或人群分布。

5. 虫视角度:

描述: 一种极端的仰拍角度。相机位置非常低,紧贴地面或低于地面向上拍摄。

效果:

极度夸张与戏剧性: 极大强化主体的高大、威严或环境的压迫感,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。

独特微观视角: 模拟昆虫的视线,能拍到平时忽略的细节(如草叶、水滴、地面纹理)。

陌生化体验: 提供一种非常规的、有时令人不安的观看方式。

适用场景: 拍摄宏伟建筑、巨大雕像、森林、舞台表演(营造奇幻感)、微距摄影、追求极致视觉冲击或特殊情绪表达。

二、 按水平方向(环绕方向)划分(相机相对于主体的正面朝向)

这主要影响主体在画面中的立体感、互动感以及空间关系

1. 正面角度:

描述: 相机镜头正对着被摄物体的主要正面。

效果:

直接展示: 清晰完整地呈现主体的正面特征、表情和对称结构(如建筑立面、人物证件照)。

端庄正式: 感觉稳定、庄重、对称。

参与感/打破第四堵墙: 主体直视镜头时,观众感觉被直接注视,参与感强(常用于广告、Vlog、纪录片采访)。

平面感: 缺乏立体感和纵深感,有时显得呆板。

适用场景: 肖像照(需要正式感)、建筑正面、产品展示、采访(主体看镜头时)、需要与观众建立直接对话的场景。

2. 侧面角度:

描述: 相机镜头与被摄主体的主要正面呈90度角(正侧面)。

效果:

强调轮廓线条: 最清晰地勾勒主体的侧面轮廓、剪影效果(如人像侧脸、车辆流线)。

展现动作方向: 表现运动方向(如跑步、行走)。

情绪含蓄: 适合表现沉思、期待、忧伤等情绪(如望向远方)。

空间隔离感: 主体似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与观众有一定距离。

适用场景: 剪影摄影、展现人物侧脸轮廓、拍摄运动物体的行进方向、表达含蓄情感。

3. 斜侧角度:

描述: 介于正面和侧面之间(如前侧45度、后侧30度等),是最常用、最灵活的角度。

效果:

最佳立体感与纵深感: 能同时展现主体的正面和侧面特征,利用线条引导视线深入画面,空间感强。

生动自然: 符合人眼观察习惯,画面灵活不死板。

突出优势: 在人像摄影中,45度左右的前侧角常被认为最能展现面部立体感(如鼻梁线条)。

引导视线: 主体的视线或姿态引导观众看向画面深处。

适用场景: 万能角度,适用于绝大多数拍摄题材(人像、建筑、静物、风景)。是人像摄影(尤其半身、全身)的首选角度之一。

4. 背面角度:

描述: 相机在被摄主体的正后方拍摄。

效果:

拍摄角度技巧 拍摄角度如何划分

神秘感与悬念: 隐藏主体表情和信息,引发观众好奇心和想象(如“他是谁?”“他在看什么?”)。

代入感: 让观众仿佛站在主体的位置,看到主体所看到的景象。

强调环境与氛围: 主体成为“画框”,引导观众关注其所处的环境。

表现孤独或疏离: 主体背对观众,可能暗示情感上的隔离。

适用场景: 营造悬念氛围、展示主体所处的宏大环境、制造代入感、表现人物孤独感或专注某事的状态。

三、 特殊角度(结合移动或非常规视角)

1. 过肩角度:

描述: 从一个人物的肩膀后方拍摄,焦点落在前方另一个人物或物体上。

效果: 营造对话感、空间关系感(谁在和谁说话)、引导观众视线、增加现场感(常用于电影对话场景、纪实摄影)。

2. 主观角度:

描述: 模拟角色或特定主体的视线(POV

  • Point of View)。
  • 效果: 让观众完全代入角色的视角,体验其所见所感,极具沉浸感和代入感(如模拟驾驶员视角、模拟动物视角)。

    3. 倾斜角度:

    描述: 故意让相机不保持水平(“荷兰角”)。

    效果: 制造不稳定感、紧张感、迷失感、动感、眩晕感或前卫风格(常用于恐怖片、动作片、音乐视频、表现心理失衡)。

    如何运用拍摄角度技巧?

    1. 明确你想表达什么? 力量?渺小?平等?神秘?戏剧性?氛围?明确目的才能选择最合适的角度。

    2. 观察主体和环境: 主体的形状、线条、位置,周围环境的特点,哪些角度能突出优势或制造对比?

    3. 尝试多角度移动! 不要只站在一个地方拍。蹲下、踮脚、爬上梯子、趴在地上、绕到侧面、背面……不断尝试,找到惊喜视角。

    4. 考虑透视关系: 不同角度会改变线条的汇聚(如仰拍建筑线条向上汇聚)和物体的大小比例(如靠近镜头的物体更大)。

    5. 利用角度讲故事: 在叙事性拍摄(电影、纪录片)中,角度可以暗示人物关系、权力结构和情绪状态。

    6. 打破常规: 有时刻意使用极端的或不寻常的角度(如极度仰拍人脸、非常规的背面角度)能产生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戏剧张力。

    7. 注意畸变: 尤其是使用广角镜头时,极端角度(特别是低角度靠近拍摄)会产生明显的透视畸变(如拉长腿部、扭曲建筑),善用可以增强效果,滥用则显得不自然。

    总结来说:

    垂直角度(平、仰、俯、鸟瞰、虫视) 主要控制视觉力量、大小感知和环境关系

    水平角度(正、侧、斜侧、背) 主要控制立体感、空间感、互动感和神秘感

    特殊角度(过肩、主观、倾斜) 强化叙事、代入感和情绪氛围

    掌握这些角度及其效果,并勤于实践变换视角,你的摄影作品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会获得质的飞跃!记住,没有绝对“正确”的角度,只有最合适的角度来表达你的意图。

    返回列表
    上一篇:
    下一篇:

   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
    快捷回复:

      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共3人参与)参与讨论

      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