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像外景拍摄技巧-拍人像外景用什么镜头
原标题:人像外景拍摄技巧-拍人像外景用什么镜头
导读:
拍外景人像真的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!自然光和环境能带来无限可能。我来分享一套实用的技巧和镜头选择建议,帮助你拍出更棒的外景人像作品。 外景人像拍摄技巧1. 善用自然光:...
拍外景人像真的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!自然光和环境能带来无限可能。我来分享一套实用的技巧和镜头选择建议,帮助你拍出更棒的外景人像作品。
外景人像拍摄技巧
1. 善用自然光:
黄金时段: 日出后一小时和日落前一小时左右。光线柔和温暖,角度低,能营造立体感和氛围。
避免正午强光: 头顶直射的强光会产生难看的阴影(眼窝、鼻子下方)。如果必须在此时拍摄:
寻找树荫下均匀的光线。
使用柔光板/反光板柔化光线。
考虑背光或侧逆光(可能需要反光板或闪光灯补光)。
阴天是绝佳柔光箱: 厚重的云层将阳光散射,形成巨大而均匀的柔光,非常适合拍摄肤色均匀、质感细腻的人像,几乎全天可用。
利用逆光/侧逆光: 能勾勒人物轮廓,营造梦幻光晕,让头发丝发光。注意对面部进行补光(反光板、闪光灯)。
开放阴影: 建筑物、高墙、森林边缘形成的阴影区域,光线均匀柔和。
2. 背景的选择与控制:
服务于主题: 背景是环境人像的重要部分。选择能烘托人物情绪、讲述故事或提供视觉趣味的背景。
简洁化: 避免背景杂乱分散注意力。使用大光圈镜头虚化背景是最直接的方法。也可以利用角度(仰拍纳入天空/俯拍纳入地面)避开杂乱元素。
制造层次感: 利用前景(树叶、门框)、主体(人物)、背景(远山、建筑)形成空间纵深感。
保持距离: 让人物离背景远一些,更容易虚化背景。
3. 构图技巧:
经典三分法: 将人物置于画面三分之一处(左/右,上/下),通常比居中更有活力和平衡感。
利用引导线: 道路、河流、栏杆、墙线等引导观众视线指向人物。
框架构图: 利用门框、窗户、树枝、拱门等元素构成自然画框,突出主体。
注意水平线: 地平线、建筑物线条要保持水平(除非刻意倾斜表达动感),避免从人物头部穿过。
留白与呼吸感: 适当留出空间(尤其是人物视线方向),让画面有透气感。
4. 与模特的沟通和引导:
建立信任和放松氛围: 外拍时轻松的氛围至关重要。
明确指示: 用具体、可理解的语言指导模特的动作、眼神方向(“看我的左肩方向”、“轻轻拨一下头发”、“肩膀稍微转向我这边”)。
捕捉自然瞬间: 在摆拍间隙,让模特动起来(走路、转身、看远处、整理衣物),抓拍自然流露的表情和姿态。
给予积极反馈: 及时夸奖好的表情和姿态,增强模特信心。
利用环境互动: 让模特依靠栏杆、坐在台阶上、触摸树叶、看天空等,与环境产生联系。
5. 拍摄角度与景别:
多角度尝试: 平视、略俯视(显脸小)、略仰视(显高大/有气势)。
丰富景别: 全景(全身+大环境)、中景(膝盖以上)、近景(胸部以上)、特写(脸部/局部)。不同景别传递不同信息量。
6. 必备实用附件:
反光板: 补光神器!银色反光明亮,金色反光温暖,白色反光柔和,黑色反光用于吸光(减少反光/制造阴影)。
柔光板: 在强光下柔化光线(需要助手或支架)。
外置闪光灯(可选): 在逆光或光线不足时补光,需掌握离机闪或柔光技巧避免生硬。
镜头遮光罩: 防止杂光进入镜头产生眩光。
拍人像外景常用镜头推荐
选择什么镜头取决于你的拍摄风格(环境人像 vs 半身/特写)、预算和个人偏好。没有绝对最好的,只有最适合当前拍摄需求的。
1. 定焦镜头(通常光圈更大,画质更优,虚化更强):
85mm (全画幅) / 50-60mm (APS-C):
人像黄金焦段之一。 非常适合半身像、七分身、特写。
压缩感适中, 既能虚化背景,又不会过度压缩使背景扁平。
拍摄距离舒适, 便于与模特沟通。
常见大光圈: f/1.8, f/1.4, f/1.2,虚化能力极强,弱光表现出色(如尼康/索尼 85mm f/1.8,佳能 RF 85mm f/2)。
优点: 人像透视自然,背景虚化奶油般化开。
缺点: 拍摄全身像需要较远距离,狭窄空间施展不开。
50mm (全画幅) / 35mm (APS-C):
标准视角,接近人眼所见。
用途广泛, 全身、半身、环境人像都可胜任。
拍摄距离适中, 室内外通用。
大光圈版本性价比高: f/1.8 非常便宜且素质不错(如佳能 EF 50mm f/1.8 STM,尼康 Z 50mm f/1.8 S)。
优点: 轻便、多用途、价格亲民,非常适合挂机。
缺点: 虚化能力略逊于 85mm,背景控制需更用心。
35mm (全画幅) / 23-24mm (APS-C):
小广角,环境人像利器。
适合拍摄带有丰富环境信息的全身、大半身人像。
视觉张力更强, 能容纳更多场景元素,讲好环境故事。
大光圈版本 (f/1.4, f/1.8) 也可获得不错的虚化。

优点: 带入环境,空间感强,室内或开阔场景都很棒。

缺点: 边缘畸变需注意(尤其近距离拍摄人脸),构图控制难度稍高,背景杂乱更难处理。
135mm (全画幅) / 85-90mm (APS-C):
中长焦,空气切割机。
极强的空间压缩感和背景虚化能力, 能将远处背景拉近并强烈虚化。
适合特写、半身像, 在杂乱环境中突出主体。
拍摄距离较远, 需要较大空间。
优点: 焦外梦幻,主体极度突出,压缩感带来独特美感。
缺点: 笨重、昂贵、需要开阔场地,沟通不便。
2. 变焦镜头(方便,灵活性高):
70-200mm f/2.8 (全画幅) / 50-140mm f/2.8 (APS-C):
外景人像变焦镜皇。
覆盖常用中长焦段, 尤其适合半身、特写和需要压缩背景的场景。
恒定 f/2.8 大光圈 提供优秀虚化和弱光能力。
灵活性极高, 不用频繁更换镜头,构图调整迅速。
优点: 焦段实用,画质优秀(高端型号),构图方便。
缺点: 体积重量大(俗称“大白炮”),价格昂贵。
24-70mm f/2.8 (全画幅) / 17-55mm f/2.8 (APS-C):
标准变焦镜皇, 全能战士。
覆盖广角到中焦, 非常适合环境人像、全身像以及需要频繁变换景别的拍摄。
f/2.8 恒定光圈 保证弱光表现和一定虚化能力。
优点: 焦段实用,覆盖广,适应性强,一镜走天下(人像向)。
缺点: 长焦端虚化不如 70-200,广角端畸变控制需注意,价格较高。
大光圈标准变焦 (如 f/2.8): 如上所述,非常实用。
旅游变焦 (如 24-105mm f/4, 18-135mm):
优点: 焦段覆盖更广,极其方便,轻便。
缺点: 光圈较小(通常 f/3.5-5.6 或 f/4),背景虚化能力弱,弱光表现较差(需提高 ISO 或用闪光灯)。适合对背景虚化要求不高或光线充足的环境人像。
选择镜头的关键考量因素
1. 你想要什么样的照片?
突出人物,奶油虚化背景: 优先考虑 85mm f/1.8/f/1.4, 135mm f/1.8, 70-200mm f/2.8。
人物与环境结合的环境人像: 优先考虑 35mm f/1.4/f/1.8, 24-70mm f/2.8, 50mm。
灵活多变,不想频繁换镜头: 优先考虑 24-70mm f/2.8, 70-200mm f/2.8(根据主要焦段需求选)。
预算有限: 50mm f/1.8 是性价比之王;85mm f/1.8 也是很好的入门人像头。
2. 你使用的相机画幅?
上文标注了全画幅和 APS-C(残幅)对应的等效焦距。APS-C 用户选择镜头时,务必考虑焦距转换系数(通常是 1.5x 或 1.6x)。
3. 你的预算?
定焦通常比同光圈变焦便宜(顶级定焦除外)。
f/1.8 比 f/1.4/f/1.2 便宜很多,且画质足够好。
变焦(24-70 f/2.8, 70-200 f/2.8)价格较高。
4. 你愿意携带的重量?
70-200mm f/2.8 非常重。
35mm/50mm/85mm f/1.8 非常轻便。
总结与建议
新手入门/预算有限: 50mm f/1.8 + 85mm f/1.8 是最经典实用的组合,兼顾全身、半身和特写,性价比极高。或者一支 24-70mm f/2.8 变焦也能胜任大部分场景。
追求极致虚化和人像效果: 85mm f/1.4 或 135mm f/1.8 定焦是顶级选择。
专业/高效工作流: 24-70mm f/2.8 + 70-200mm f/2.8 组合是很多职业摄影师的选择,覆盖了最常用的焦段,适应性强。
钟爱环境人像/故事感: 35mm f/1.4/f/1.8 是你不可或缺的镜头。
关键点: 镜头是工具,你的观察力、对光线的掌控、与模特的沟通以及创意构图才是拍出好作品的核心 。不要过分纠结器材,多拍、多观察、多思考才是进步的基石!
我觉得当你拿起相机站在外景中时,那份将光影、人物和环境编织成艺术作品的体验才是最珍贵的。祝你每一次外拍都能收获满满的作品和喜悦!

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