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N +

拍摄技巧笔记(拍摄技巧总结)

拍摄技巧笔记(拍摄技巧总结)原标题:拍摄技巧笔记(拍摄技巧总结)

导读:

拍摄技巧核心笔记核心理念: 观察力第一: 好照片始于发现。留意光影、线条、色彩、瞬间、情绪。 明确主题: 每张照片都要有清晰的主体或想表达的内容。 简洁为王: 去...

拍摄技巧核心笔记

核心理念:

观察力第一: 好照片始于发现。留意光影、线条、色彩、瞬间、情绪。

明确主题: 每张照片都要有清晰的主体或想表达的内容。

简洁为王: 去除干扰元素,突出主体。少即是多。

光线是灵魂: 理解不同光线的特性(方向、质量、色温)并善加利用。

实践出真知: 多拍、多思考、多分析(自己的和别人的作品)。

一、 构图技巧
  • 引导观众视线
  • 1. 经典构图法则:

    三分法 (九宫格): 将画面横竖各分三等份,形成四条线和四个交点。将主体、地平线、关键元素放在这些线或点上。

    引导线: 利用道路、河流、线条、眼神等引导观众视线指向主体或画面深处。

    框架构图: 利用门窗、拱门、树枝等自然或人造元素形成画框,框住主体,增加层次感和聚焦效果。

    对称与平衡: 营造稳定、庄严或宁静感(完全对称);或通过大小、色彩、明暗的对比达到视觉平衡(非对称平衡)。

    对角线构图: 利用对角线构图: 利用对角线元素增加动感、张力和视觉延伸感。

    前景运用: 添加有趣的前景元素(如花草、岩石、人物剪影)增加画面深度、层次和代入感。

    留白: 在主体周围留下大片空白(天空、水面、纯色背景),营造意境、氛围,突出主体,引发想象。

    2. 角度与视角:

    平视: 最自然、平等的视角。

    俯拍: 从高处向下拍,展现全貌、规模感,有时能带来独特趣味或渺小感。

    仰拍: 从低处向上拍,突出主体的高大、雄伟、压迫感或天空背景。

    特殊视角: 尝试贴近地面、透过缝隙、利用反光等不寻常角度,带来新鲜感。

    3. 画面元素控制:

    简洁背景: 避免杂乱的背景干扰主体。使用大光圈虚化、改变角度、靠近主体、简化场景。

    负空间: 有意识地在主体周围留出大量空白区域,强化主体和氛围。

    图案与纹理: 寻找并突出重复的图案或细腻的纹理,增加视觉趣味。

    色彩搭配: 了解色彩理论(对比色、邻近色),利用色彩吸引注意力、表达情绪、建立和谐感。

    奇数原则: 在拍摄多个同类主体时(如三个苹果),奇数个通常比偶数个更具动感和美感。

    二、 曝光与光线控制
  • 塑造画面氛围
  • 1. 曝光三角:

    光圈 (A/Av): 控制进光量和景深(背景虚化程度)。数值小(如f/1.8) = 大光圈 = 背景虚化强(浅景深);数值大(如f/16) = 小光圈 = 背景清晰(深景深)。

    快门速度 (S/Tv): 控制曝光时间和动态模糊。速度快(如1/1000s) = 冻结运动;速度慢(如1/30s 或更慢) = 产生运动模糊(如水流、车轨)。注意安全快门(通常不低于1/焦距)防抖。

    感光度 (ISO): 传感器对光的敏感度。ISO低(如100) = 画质好但需光多;ISO高(如3200+) = 可在暗光拍摄但噪点增加(画质下降)。

    平衡三者: 根据拍摄意图(要虚化?要定格?要低噪点?)和光线条件,合理调整三者组合达到正确曝光。

    2. 测光模式:

    评价测光/矩阵测光: 对整个画面测光,适合光线均匀的场景。

   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: 侧重画面中央区域测光,兼顾周围。

    点测光: 仅对画面中一个很小区域(约1-5%)进行精确测光。用于主体与背景明暗反差极大时(如逆光人像、舞台灯光下的人物)。

    3. 曝光补偿 (+/

  • EV):
  • 在自动或半自动模式下(如A/Av, S/Tv)快速调整整体亮度。遵循“白加黑减”原则:拍大面积白色(如雪景)要增加EV;拍大面积深色(如黑色物体)要减少EV。

    4. 光线类型与运用:

    自然光:

    黄金时刻: 日出后1小时和日落前1小时。光线柔和、温暖,色彩丰富,光影立体感强。

    蓝调时刻: 日落后(或日出前)短暂时间,天空呈现深蓝色,环境光静谧。

    正午强光: 光线硬朗、阴影浓重。避免直射头顶光拍人像(产生难看阴影)。可利用阴影处、或拍摄有强烈光影对比的题材。

    散射光(阴天/阴影): 光线柔和均匀,适合拍人像、花卉,色彩表现好,但可能缺乏立体感。

    人工光:

    方向: 顺光(平淡)、侧光(立体)、逆光(轮廓光/剪影)、顶光(戏剧化)、底光(怪异)。

    光质: 硬光(直射,如太阳/闪光灯,对比强,边缘锐利)、柔光(散射/反射,如柔光箱/阴天,过渡平滑)。

    色温: 不同光源颜色不同(如白炽灯偏黄,荧光灯偏绿)。设置正确白平衡或在后期调整。

    三、 对焦技巧
  • 确保主体清晰
  • 1. 对焦模式:

    单次自动对焦 (AF-S / One-Shot): 半按快门对焦一次,合焦后锁定。适合静止主体。

    连续自动对焦 (AF-C / AI Servo): 半按快门持续追踪移动主体对焦。适合运动物体。

    手动对焦 (MF): 完全手动旋转对焦环。适用于微距、弱光自动对焦困难、或需要精确控制焦点时。

    拍摄技巧笔记(拍摄技巧总结)

    2. 对焦点选择:

    使用单点对焦或区域对焦,将焦点精确对准主体(尤其是眼睛)。避免依赖相机自动选择对焦点。

    四、 设备使用与操作技巧

    1. 持稳相机/手机:

    双手握持,肘部贴紧身体。

    使用安全快门速度(快门速度 > 1/镜头焦距)。

    借助支撑物(墙、桌子)或使用三脚架(长曝光必备)。

    手机拍摄:双手握持,手臂夹紧,或使用手机三脚架。

    2. 镜头选择与运用:

    广角镜头 (<35mm等效): 视野宽广,适合风光、建筑、室内、强调空间感/透视感。注意边缘畸变。

    标准镜头 (~50mm等效): 视角自然,接近人眼所见,适合人文、人像、街拍。

    中长焦镜头 (>70mm等效): 压缩空间,拉近主体,虚化背景强,适合人像特写、运动、野生动物、风光局部。

    微距镜头: 专为极近距离拍摄微小物体设计,放大倍率高。

    3. 三脚架使用:

    长曝光(夜景、流水、光绘)、弱光拍摄、微距、自拍、视频拍摄必备。确保稳固。

    4. 滤镜应用:

    UV/保护镜: 保护镜头。

    CPL偏振镜: 消除非金属表面反光(水面、玻璃),增强蓝天白云饱和度和对比度。

    ND减光镜: 减少进光量,在明亮环境下实现慢门效果(如雾化流水、人流虚化)。

    GND渐变灰镜: 平衡天空与地面/水面的大光比。

    五、 手机比。

    五、 手机摄影专项技巧

    1. 善用原生相机:

    对焦与测光分离: 点击屏幕对焦后,滑动对焦框旁的小太阳图标调整曝光(亮度)。

    HDR模式: 自动拍摄多张合成,保留亮部和暗部细节,适合大光比场景。确保稳定。

    专业/手动模式: (如有)提供对ISO、快门速度、白平衡、对焦模式等的手动控制。

    夜景模式: 通过多帧合成提升暗光画质和亮度。务必稳定(最好用三脚架)。

    人像模式: 模拟大光圈虚化效果。注意主体与背景距离,光线充足时效果更好。

    2. 清洁镜头: 手机镜头易沾染指纹油污,拍摄前务必擦拭干净。

    3. 构图辅助线: 打开相机网格线(九宫格)辅助构图。

    4. 利用配件: 外接手机镜头(广角、微距)、小型三脚架、蓝牙遥控器等提升能力。

    5. 后期App: 熟练使用1-2款专业手机后期App(如Snapseed, VSCO, Lightroom Mobile)进行精细调整。

    六、 视频拍摄基础要点

    1. 稳定性是生命:

    使用三脚架、稳定器(手持云台)。

    双手持握相机/手机,肘部夹紧身体。

    缓慢平稳地移动(横摇、竖摇、推拉)。

    2. 运镜技巧:

    固定镜头: 稳定拍摄,交代环境或人物动作。

    推镜头: 焦距变长或向前移动,突出主体/细节。

    拉镜头: 焦距变短或向后移动,展现环境/关系。

    摇镜头: 水平或垂直转动镜头,展示广阔场景或跟随主体。

    移镜头: 横向或纵向移动机位,有空间穿梭感。

    跟镜头: 跟随运动主体移动拍摄。

    3. 构图与拍摄:

    同样适用构图法则(三分法、引导线等)。

    为运动方向留出视觉空间。

    注意视频帧率(FPS)选择:24/25/30 fps(电影感/通用),60/120 fps(慢动作)。

    注意快门速度:一般设置为帧率倒数的两倍左右(如25fps用1/50s),使运动模糊更自然。

    4. 声音:

    外置麦克风能极大提升音质(机头麦、领夹麦)。

    注意环境噪音,选择安静环境或靠近声源。

    5. 竖屏 vs 横屏:

    横屏 (16:9): 主流平台(Youtube, 电视),视野更广,电影感强。

    竖屏 (9:16): 手机短视频平台(TikTok, Instagram Reels, 抖音)主导,沉浸感强,适合人物/产品特写。构图需重新适应(多用上下构图、中心构图)。

    七、 后期处理核心思路

    1. 目标: 修正缺陷 + 强化表达 + 统一风格。不是无中生有或过度修饰。

    2. 基础调整:

    曝光/亮度/对比度: 修正整体明暗和反差。

    高光/阴影: 恢复过曝高光或欠曝阴影的细节。

    白色/黑色: 精细调整画面中最亮和最暗的部分。

    清晰度/锐化: 提升细节表现力(适度!)。

    去噪点: 减少高ISO产生的噪点(注意保留细节)。

    镜头校正: 自动消除畸变和暗角。

    3. 色彩调整:

    白平衡: 修正偏色,使白色物体呈现纯白。

    饱和度: 增加或降低整体色彩鲜艳度。

    鲜艳度/自然饱和度: 智能调整,优先提升低饱和色彩,保护肤色。

    HSL/颜色分级: 单独调整特定色相的色相、饱和度、明度(如让蓝天更蓝,草地更绿)。进行全局色调风格化(阴影/中间化(阴影/中间调/高光加色)。

    4. 裁切与校正: 二次构图,修正倾斜的水平线/垂直线。

    的水平线/垂直线。

    5. 局部调整: 使用渐变滤镜、径向滤镜、画笔工具对画面局部进行曝光、色彩等调整。

    拍摄技巧笔记(拍摄技巧总结)

    八、 实战提升建议

    1. 设定主题/项目: 每周尝试一个特定主题(如“线条”、“蓝色”、“影子”、“街拍陌生人”)。

    2. 模仿与学习: 分析优秀作品(构图、用光、色彩、主题),尝试模仿拍摄。

    3. 定期整理与反思: 定期回看自己拍的照片,分析优缺点(哪里好?为什么优缺点(哪里好?为什么好?哪里不好?如何改进?)。

    4. 敢于打破规则: 理解规则是为了在需要时有效地打破它们,创造独特效果。但先掌握基础。

    5. 享受过程: 摄影是观察世界、表达自我的美妙方式。

    记住:技巧是工具,观察力和创造力才是核心。拿起设备,走出去,开始拍摄吧!

    这份笔记可以作为你的快速参考指南,在实际拍摄中不断实践和体会,逐步内化这些技巧。

    返回列表
    上一篇:
    下一篇:

   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
    快捷回复:

      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共15人参与)参与讨论

      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