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N +

拍摄色调技巧 拍摄色调技巧和方法

拍摄色调技巧 拍摄色调技巧和方法原标题:拍摄色调技巧 拍摄色调技巧和方法

导读:

以下是关键的拍摄色调技巧和方法: 一、 前期拍摄奠定色调基础1. 理解白平衡与色温是关键: 色温: 指光源的颜色,单位是开尔文(K)。数值越低(如2800K-350...

以下是关键的拍摄色调技巧和方法:

一、 前期拍摄
  • 奠定色调基础
  • 1. 理解白平衡与色温是关键:

    色温: 指光源的颜色,单位是开尔文(K)。数值越低(如2800K-3500K),光线越偏黄/红(暖调);数值越高(如5500K-10000K),光线越偏蓝(冷调)。日光约5500K,白炽灯约2800K。

    白平衡: 相机的功能,用于在不同光源下校正颜色,使白色物体看起来是白色。正确设置白平衡能还原真实色彩。

    技巧: 不要只依赖自动白平衡!

    预设模式: 根据场景选择日光、阴天、阴影、钨丝灯、荧光灯等预设。

    手动设定K值: 更精确地控制。想要暖调,设置比实际光源色温更高的K值(如实际5500K日光,设到6500K画面会偏黄);想要冷调,设置更低的K值(如设到4500K画面会偏蓝)。

    白平衡偏移/包围: 直接在相机里给画面添加整体的色彩倾向。往红色/品红方向偏移增加暖调,往蓝色/青色方向偏移增加冷调。

    目的: 前期就确定好你想要的冷暖基调,为后期调色打下良好基础,减少后期工作量。

    2. 利用光线塑造色调:

    黄金时刻/蓝调时刻: 日出日落前后,阳光色温极低(暖黄/橙红),天空则呈现静谧的蓝色,是创造冷暖对比或单一暖/冷调的绝佳时机。

    拍摄色调技巧 拍摄色调技巧和方法

    人造光源: 钨丝灯、霓虹灯、LED彩灯等本身带有强烈的色彩倾向,是营造特定氛围(如复古、赛博朋克)的利器。

    光线质量: 柔光(阴天、阴影)通常色彩饱和度更高,色调更平滑;硬光(正午阳光)则可能带来高对比和更鲜明的色彩分割。

    技巧: 观察光线本身的颜色和方向,思考如何利用它来强化你想要的色调氛围。

    3. 场景选择与色彩搭配:

    寻找主色调环境: 选择本身就具有强烈色彩倾向的场景,如秋天的金黄森林、蓝色的海洋、绿色的田野、暖色系的咖啡馆内部、冷色调的现代建筑等。

    控制画面中的色彩: 注意主体、背景、前景的颜色搭配。遵循色彩理论(如互补色、邻近色、单色系)来创造和谐或冲突的色调感觉。避免画面中出现过多杂乱、不协调的色彩。

    利用大面积色块: 一面彩色的墙、一片花海、一块干净的背景布,都能轻松奠定画面的主色调。

    4. 相机内预设/风格设置(重要!):

    照片风格/优化校准/创意风格: 相机内置的预设(如标准、人像、风光、鲜艳、单色、中性、平面/LOG等)会直接影响JPG直出的色彩、对比度和饱和度。

    技巧:

    拍摄RAW格式: 这是最重要的!RAW文件保留了最完整的原始色彩信息,给后期调色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灵活性。

    尝试“平面/中性/LOG”模式: 这些模式通常对比度低、饱和度低,动态范围高。虽然直出看起来灰蒙蒙的,但为后期保留了大量信息,特别适合需要精细调色的创作。

    自定义风格参数: 高级相机允许调整锐度、对比度、饱和度、色调偏移等参数,直接创建你喜欢的直出风格。

    目的: 在前期就为后期想要的色调打底或预留空间。

    5. 使用滤镜辅助:

    渐变灰滤镜: 平衡天空与地面的曝光,更好地保留日出日落时的暖色调或天空的蓝色调。

    彩色滤镜: 如橙色/蓝色渐变镜(强化日落冷暖对比)、暖调镜(模拟黄昏氛围)、冷调镜(营造清凉感)。现在很多效果可以通过后期达成,但前期使用能直观看到效果。

    偏振镜: 消除非金属反光,让天空更蓝、绿色更饱和,间接影响色调纯净度。

    二、 后期处理
  • 精细雕琢色调
  • 1. 基础校正:

    首先调整曝光、对比度、高光、阴影、白色、黑色,确保影调正常(除非特意追求极端效果)。

    再次校准白平衡: 如果需要,可以在后期软件(Lightroom, Capture One, Photoshop Camera Raw等)里更精确地调整色温和色调滑块,或者使用白平衡吸管点击画面中应是中性灰的区域。

    2. 核心调色工具:

    HSL / 颜色面板: 这是最强大的工具之一。

    色相: 改变特定颜色范围的颜色本身(如把黄色调偏向橙色或绿色)。

    饱和度: 增加或减少特定颜色的鲜艳程度(如突出暖色,降低冷色的饱和度)。

    明亮度: 调整特定颜色的亮度(如提亮肤色,压暗蓝天)。

    技巧: 针对你想强调或抑制的颜色进行调整。例如,打造暖橙色调,可以增加红、橙、黄的饱和度,将黄相往橙色拉,提亮橙色明亮度;打造青橙色调,则降低青蓝色以外的饱和度,微调青色和橙相。

    曲线工具:

    RGB曲线: 整体调整亮度对比度。

    红/绿/蓝曲线: 在画面的不同亮度区域分别添加或减少某种颜色。这是塑造风格化色调的核心(如S型曲线增加对比,在暗部加蓝/青,亮部加黄/橙)。

    点曲线: 提供更精细的控制。

    色调分离:

    阴影/高光/中间调: 分别给画面的阴影、高光和中间调区域添加特定的颜色倾向(如阴影加青蓝,高光加橙黄)。

    平衡滑块: 控制着色影响的范围。

    校准面板(Lightroom/Camera Raw):

    更底层的调整,影响整幅画面的三原色(红原色、绿原色、蓝原色)的色相和饱和度。常用于做全局的风格化偏移(如网红青橙调常用到这里)。

    3. 风格化调色技巧:

    统一色调倾向: 让画面色彩有统一的冷暖方向(如整体偏暖黄、偏冷蓝、偏青绿)。

    色彩分级: 系统性地运用色调分离,区分阴影、中间调、高光的色调。

    降低杂色饱和度: 降低画面中不重要的、干扰主色调的颜色饱和度(如绿色、紫色、洋红),突出主色。

    利用LUTs/预设:

    LUT是查找表,可以快速应用复杂的色彩转换。有很多针对电影感色调(如柯达2383、富士3513模拟)、特定风格(胶片、复古、小清新)的LUT。

    预设是保存好的参数组合,可以一键应用。

    技巧: 预设和LUT是很好的起点和学习工具,但切勿依赖一键套用。要理解其原理,并根据自己的照片进行调整(强度、曝光、HSL等),才能真正掌握色调控制。

    模仿与学习: 分析你喜欢的大师作品或电影画面的色调,尝试在后期软件中模仿其色彩构成(主色、辅色、黑白灰关系、冷暖对比)。

    三、 常见的色调风格及应用场景举例

    1. 暖色调:

    特点: 以红、橙、黄为主,给人温暖、温馨、怀旧、热情、舒适的感觉。

    应用: 日落、秋景、食物、咖啡馆、家庭、人像(营造亲切感)、复古风格。

    技巧: 增加色温、使用白平衡往红/黄偏移、提升红/橙/黄的饱和度和亮度、在阴影/中间调加橙色/黄色。

    2. 冷色调:

    特点: 以蓝、青、绿为主,给人宁静、清凉、孤独、科技感、未来感、忧郁、专业的感觉。

    应用: 雪景、海洋、雨天、夜景、城市建筑、科技产品、情绪人像。

    技巧: 降低色温、白平衡往蓝/青偏移、提升蓝/青/绿的饱和度和亮度(注意避免肤色异常)、在阴影/中间调加蓝色/青色。

    3. 青橙色调:

    特点: 互补色对比强烈。阴影/中间调主色调为青蓝色,高光/暖色部分主色调为橙黄色。视觉冲击力强,有电影感、纪实感。

    应用: 城市街景、风光(尤其有建筑或人文元素的)、运动、部分人像、追求好莱坞大片感的场景。

    拍摄色调技巧 拍摄色调技巧和方法

    技巧: HSL中降低蓝/青以外颜色的饱和度;色温可微暖;曲线工具在暗部加青蓝,亮部加橙黄;色调分离阴影加青蓝,高光加橙黄;校准面板红原色右移(增加暖色范围)。

    4. 低饱和度/莫兰迪色调:

    特点: 整体饱和度偏低,色彩中加入灰色调,柔和、宁静、高级、温柔、有质感。

    应用: 静物、肖像、文艺写真、极简风格、家居、情绪片。

    技巧: 整体降低饱和度/鲜艳度;在HSL中精细控制各颜色的饱和度(尤其降低高饱和色);适当降低对比度;注意保留适当的色彩层次。

    5. 胶片色调:

    特点: 模拟胶片色彩和颗粒感。不同胶片模拟不同(柯达偏暖黄、富士偏青绿)。常有独特的高光/阴影色彩过渡、颗粒和轻微褪色感。

    应用: 复古、纪实、人像、扫街、生活日常。

    技巧: 使用胶片模拟预设/LUT;添加颗粒;关注高光(常偏暖或奶油色)和阴影(常偏青或绿)的色彩倾向;调整HSL(如降低绿色饱和度,微调蓝相)。

    总结关键点

    1. 前期是基础,后期是升华: 前期做好白平衡、光线选择、场景搭配和RAW格式拍摄,后期调色才能得心应手。

    2. 理解色彩原理: 冷暖、互补、邻近色关系是基础。

    3. 明确目标色调: 你想表达什么情绪?适合什么场景?

    4. 善用核心工具: HSL/颜色、曲线、色调分离是主力。

    5. 从模仿到创新: 学习优秀作品,分析其色调构成,逐步形成个人风格。

    6. RAW格式是王道: 提供最大的后期调整空间。

    7. 适度原则: 不要过度调色导致失真或不自然。

    8. 保持统一性: 一组照片的色调风格应尽量统一。

    掌握色调需要不断的实践、观察和反思。拿起相机去拍,打开软件去调,多尝试不同的组合,你会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色彩语言!

    返回列表
    上一篇:
    下一篇:

    发表评论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
    快捷回复:

      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共1人参与)参与讨论

      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